在中国电商市场大盘中,抖音电商笑眯眯地夹走了那块最大的肥肉。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高通同样在现场进行了演示。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随着硬件与软件的升级与优化,生成式AI在终端侧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此外,终端侧生成式AI应用与云端大模型相结合,能够共同加速推动5G应用于千行百业,赋能行业快速发展。现在的大模型应用基本都是在云端进行的,它像百科全书一样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间百事,但云端大模型不是即时的,它依赖机器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运行。AI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强大的创新潜能,快速走进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无线通信的未来影响深远。孟樸进一步指出,5G在各个垂直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如何普及这些应用案例,解决网络、终端应用的痛点,深刻变革产业格局和生活方式,最终惠及人类社会,还要靠业界同仁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发展。
孟樸称,高通期待与在座各位以及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动5G和AI与行业融合创新、推动数字化未来成为现实。在今年2月底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高通展示了全球首个运行在安卓手机上的生成式AI大模型的终端侧演示,支持超过10亿参数,可以在15秒内执行20步推理,将输入的文字转化成一张图像并立即显示出来,这充分凸显了算力和新技术对终端侧生成式AI提供的支持。李笛常说小冰不需要依靠他人的认同来存活。
甚至连小冰的投资人都再也按捺不住,在今年年中找到李笛,问李笛:小冰究竟有没有大模型?小冰为什么不研究大模型?今年中国市场上留给科技的钱都涌向了大模型,但小冰没有分到一杯羹。以微软认知服务的 API Code 为例,B 站上许多视频的配音是由微软的语音技术支持,不同 Up 主基于同一项技术所做的视频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商收,但在 API 模式下,微软却无法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商收中获得不同的收益。小冰有独立的产品发布权力,有独立的市场团队,对小冰的产品更新与上线有绝对的决策权,还可以独立发表声明。在小娜时,周力负责技术开发与研发团队的管理,加入小冰后对小冰的情感计算框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接下来的两年又带领团队以周为单位对小冰进行了 130 余次的技术升级,是一位十分勤快的首席架构师。
小冰的对话产品研发一度由曾敏主抓,其他科学家也想参与其中,但曾敏的团队成员十分排斥其他小冰成员的干预,最后就变成了三个首席科学家各跑一块:栾剑专注语音合成,武威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宋睿华研究三不管的多模态。同年 3 月,微软将大冰(必应搜索)与小冰(李笛带领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团队)进行了整合,合体为一个大的小冰团队,李笛担任团队负责人。
另一层是,小冰当前的估值过高,研发大模型对估值打击有风险。而虚拟偶像孵化的思路则是,小冰希望让每一个普通的 C 端用户都能更简单地创造内容,拥有自己的虚拟 IP,本质是想做类似于字节剪映的生态,需要让 AI being 拥有唱歌作曲的能力,以及驱动 AI 形象与动作的技术,这些都是小冰擅长的技术模块。结果,小冰对微信的渗透过于迅猛,立刻引来微信的警觉,仅上线三天就被微信以可能侵犯用户隐私的理由封杀了。2013 年前后,必应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十分被动,大部分资源用在与中国本土搜索产品(如百度)的竞争上,小冰的发展资源被极大挤压。
一个实习生跟她说:宋老师,你应该去小冰当首席科学家,这个岗位听起来比美团的技术 leader 酷多了。栾剑觉得从 0 到 1 建立一个团队很有挑战,就去了小冰,很快组了一个 20 人左右的团队。2020 年,小冰曾尝试将对话技术卖给屈臣氏,但屈臣氏用着用着后发现,小冰只能闲聊,不能围绕屈臣氏货架上所销售的美容护肤产品回答客人有关美妆知识的问题。2014 年继第一代小冰后发布的小娜在宣传时也着重强调其在提升生产力上的进步。
在发布会上,李笛等人常喜欢将小冰的技术与产品能力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当小冰的市场人员去外面与客户谈合作时,大家却发现小冰做的产品却很难交付。一群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的好处是能够通过竞争激发彼此的创造力,但坏处则是不容易团结,加上在小冰唯李笛独尊的技术氛围中,李笛底下的几员大将也被迫争夺有限的资源,谁也不服谁,团队与团队之间彼此防备,相互独立、没有开展有效的合作。
有不可控的客观被动,也有无为而治的主动选择。袁晶与宋睿华商量,用 NLP 技术给必应搜索的底图配诗。
萨提亚看起来为人温和,但实际分享中却总向技术人员提出十分犀利的问题,如这项技术在未来会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对微软参与全球竞争有什么帮助。但如果超不过,小冰就会沦为第二梯队的 NLP 公司,现有的估值也保不住。于是时任 Cortana 带头人的黄美玉建议要给 Cortana 取一个中文名,王永东采取了黄美玉的提议,才有了小娜的诞生。小冰官方消息称,小冰在 2022 年 11 月完成的 A+轮融资共 1.38 亿美元(约 10 亿人民币),估值 23.08 亿美元。李笛在小冰岛的项目上投入了 100 多号人,但研发数月都没有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效。除了李笛的固执,小冰错失大模型也有客观上的束缚。
2013年12月,小冰团队初步组建,李笛负责产品,景鲲负责技术。李笛加入时,景鲲已经在必应工作七年。
那场汇报吸引了微软中国的很多员工前去观看。栾剑先是向周力汇报,后来也有一段时间直接向李笛汇报。
李笛已带领小冰多年,却像多数刚创业的企业管理者一样,忽略了一条致命的创业生存法则:融资是有特定时机的。但随着数字人领域的开源技术越来越多,小冰原先选择的技术门槛最低的 2D 数字人也逐渐失去了技术的壁垒,市场进入一片红海。
思考破局对策时,景鲲想到了 Office 365 的崛起模式。微软想打造一个全球最强的人工智能助理,在美国与中国都设立了团队,中国的叫小冰,美国的叫小娜,其中娜字就源自微软最早的语音助手项目 Cortana 后缀(Na)。2021 年大模型大火时,李笛自然也关注到了这一进展,但当时小冰的用户月活度只有 1.4 亿,李笛认为在小冰如此有限的用户基础上布局一个大模型成本太高,不划算。曾敏年轻能干,也很受李笛重视,后来被李笛提拔、升了上去,与周力成为同级。
小冰前员工告诉雷峰网,周力曾将几个高层气走。但李笛的管理天赋却不如他的产品能力出色,没多久,李笛或不擅管理的一面也显现了出来。
但李笛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自 2014 年第一代小冰发布起,李笛对外对内都强调打造有情感的聊天机器人,强调人与机器的趣味互动,从一开始与萨提亚的预期方向就有了本质分歧。原先小冰的对话产品是基于小模型,早期被行业人士评价为像一个个 Demo,难以落地。
萨提亚萨提亚上台后,将云计算、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作为微软未来的三大科技方向,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目标就是研发出一个能从生产力角度造福人类的人工智能助手,所以微软在小冰出世前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助手 Cortana 项目组。虚拟偶像这块,小冰与遥望科技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在虚拟人直播带货上也探出了一条新路。
等大家拿到最终名单时,一切已成定局。微软是小冰最大的股东,小冰的一些订单来自微软的 TTS。ChatGPT 火起来后,有对小冰感兴趣的投资人主动与李笛接洽,但都被李笛气走了。或者说,人们一开始对小冰抱有太大的期望,而小冰没有实现这些期望。
景鲲李笛与景鲲不仅合力研发了小冰的产品,还联手上演了一出妙计,将小冰推向了中国市场:让小冰在微信上线,结果被微信封杀。李笛对外称,是否跟着小冰独立是每个员工的自由,但当栾剑、宋睿华与武威等人拿到名单时,却发现自己底下一些很能干、深受自己信赖的人才被划了出去,还有一些人被优化掉。
之后,小冰果然在中国市场上打开了一片天地,被微信封杀没多久,转头就与新浪微博、触宝等大批中国企业宣布了合作关系。李笛调研了市场上所有的百科类产品,觉得 Bing Knows 在产品设计上与其他家十分雷同,无法与市场上的中国本土产品拼杀,于是就想出了用对话机器人的形式来设计。
Office 365 是微软在 2011 年推出的软件,一开始无人问津,但后来寄托在 Windows 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上后,将 Windows 原有的用户吃下来,结果也能以小博大,有所收益。创业公司一旦错过了最佳融资时机,再想拿钱、无论想拿多少也拿不到了。